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在距年底 剩 4 個月不到的情況下,國家為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各地一些非常規限電措施開始大行其道, 閥門企業 無不受到極大沖擊。
閥門行業的整個產業鏈從原材料到閥體鑄件以及閥門裝配生產均屬于高耗能、高排放型企業,長期以來倍受 的高度關注。但各地方 為了地方經濟的自身利益考慮,均在此問題上采取一種消極的應對政策, 的節能減排長效機制不建立以及 管理機制的不作為直接導至此次“十一五”“大考”前的“壯士斷腕”似的非常規限電措施的強制行為。
國家早在剛提出“十一五”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時,就明確這是必須完成的目標,是“不可逾越的紅線”,一些地區為什么到了 幾個月大限將至時,才急急忙忙頻出狠招?這充分暴露出地方 在這一問題上的消極態度與官僚作風的盛行。
眾所周知,國內閥門行業的“蓬勃發展”大部份是建立在一種低節能、低環保投入所贏得的低價位產品競爭優勢上的。這一發展模式的 終結果,難道地方 官員真的無知到“想象不到”的地步嗎?
如果一個 的政策制定者低能到如此“鼠目寸光”的地步,低能到火燒眉毛后只會盲目行使一些非常規的所謂強勢手段的權利大棒的話。那這樣的 辦公效率如何評說?
當然,任何問題的出現都有多方面的原因,企業自身只顧眼前利益,不管長遠發展的管理意識也是導至企業 所面臨的境地。
有些閥門企業,他們均在此“突發事件”面前顯示出“茫然、困惑和無所適從”。“消極”、“無助”、“聽天由命”甚至“憤怒”成為企業管理者的內心獨白。上游閥體鑄造企業無法按時交貨;企業限電而無法生產;從未有過的面對訂單而發愁。這是何等的欲哭無淚。
造成如此局面到底是誰之過,可能查無到底。靜心想想,企業下一步該如何邁出才是當下企業老總們該好好思量思量。
俗話說:“置之死地而后生”,面對危機,冷靜思考方為上策,若從辯證的觀點來看,壞事未必不能轉化為好事,此次事件對于那些平時注重品質、科學化管理程度高、軟硬件設施齊備的企業來說,難道不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嗎。
此時此刻,怨天尤人已毫無意義,筆者認為,當前閥門企業該做的是:分析形式、靜心思考、調整思路、抓住機遇。